敦煌莫高窟简介_高密扑灰年画简介
来源:互联网     时间:2023-05-17 01:54:16

1、扑灰年画是我国民间年画中的一个古老画种,始见于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年),盛行于清代。

2、从现有的资料看,全国只有山东高密一地存在这种年画,主要产地在高密北乡姜庄、夏庄一带30多个村庄。

3、扑灰年画初时一些民间画工临摹庙宇壁画出售,因为临摹需要大量底稿,故在传统民间壁画底稿扑粉拓印法的基础上形成了扑灰拓印法。


【资料图】

4、扑粉和扑灰最大的差别并不在于材料的运用,而在于扑粉是使用现成的粉本(即样本),而扑灰则需要先对原作加以临摹。

5、扑粉是直接印制,用一次印一次,扑灰是一次摹仿多次印制。

6、因为有了临摹这一程序,故扑灰年画在发展过程中极善于吸收各种绘画因素和造型风格,以适应人们的审美趣味。

7、 扑灰年画起源于明朝初年,距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

8、它的创始者,据传是高密北乡公婆庙村的王姓人家,他的名字已无资料可查,只能凭借民间的一些传闻,来推知他的情况。

9、最初,他们为了生计,便临摹一些文人画及庙宇壁画拿到市场上去卖,慢慢地,他们便以文人画及庙宇壁画为基础,对其进行了借鉴、创新,从而产生了最里的扑灰年画。

10、初期的扑灰年画大都是以神象、墨屏花卉为主。

11、到明代中叶,墨屏花卉已销行于市。

12、从清代乾隆到咸丰年间(1736--1860)是高密扑灰年画发展的成熟期。

13、乾隆十五年,公婆庙王氏开收徒之先河,收本村张氏的四个儿子为徒学画(据公婆张氏家谱 记载)。

14、后因生活所迫,张氏四弟便仿学师傅,作墨屏花卉画于街市变卖,以补农田歉收的不足。

15、这样作的结果,大大体现了扑灰年画的商品性质,扩大了它的行销范围及其在人们中间的影响,从而促进了高密民间年画的兴起与传播。

16、到乾隆末期,高密李家庄的胡玉显、赵家圈的赵大伦、杜家官庄的杜万等,慕名投奔公婆庙张氏,拜师学艺。

17、三人艺满归里,公开办作坊,收徒弟,以比师傅更大的派开起了画店。

18、胡、赵、杜三家作坊诞生开业,很快引来大批外画商,他们争相贩运。

19、扑灰年画也由近及远,行销到烟台、临沂、徐州、杨柳青东部、内蒙、东北三省等地。

20、胡记、赵记、杜记三家扑灰年画画店,从客观上刺激了扑灰年画的发展。

21、胡玉显后人的家里,至今还生长着一棵返老还童久文官果树,据传是外地画商给老先生带来的,至今已有170余年的历史,成为胡家引以为豪的祖传宝树,也是胡记扑灰年画发展史的最好见证。

22、据说,在较长时间的创作生产中,胡、赵、杜三人在题材方面又各有侧重,各有拿手的好活。

23、胡玉显喜欢画八仙屏天女散花三仙姑下凡胖娃娃等题材的扑灰年画,赵大伦靠画墨屏美人条(大挂画)发了财,曾一气买地160多亩,成了赵家圈的富户。

24、因此,街坊以羡慕的口吻送他一句顺口溜,一人有才,全家福来杜家官庄的杜万则善画刀马人物,比如三国人物,杨家将,岳飞等,同时还兼画大挂子画,如万事如意尤鲸献瑞等。

25、画店的开张,促使他们为拓宽扑灰年画的销路努力。

26、在此情况下,题材的拓展,无疑是一个很重要的工作。

27、经胡玉显、赵大伦、杜万及其徒弟们的努力,扑灰年画由单纯的花卉墨屏那种轻松消遣的趣味之中摆脱开来,向反映现实生活题材的人物画方面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28、他们一直生活于劳动群众之中,对人们的追求,向往,喜爱和憎恶了解得很清楚,因此在创作生产扑灰年画时,不管是取材于神话故事,戏剧故事,还是民间传说,无不打着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印记,总是借作品替生活底层的人们抒怀寄情。

29、以胡,赵,杜为代的民间画家一反当时以记录风花雪月为主的文人画的弊端,想农民之所想,爱农民之所爱,将以欢乐为主题的题材揉进扑灰年画,把农民们喜爱的人物,故事挪入扑灰年画的表现范畴,大大地开拓了年画的题材。

30、可以说,这时北有潍县杨家埠木版年画,南有高密扑灰年画的年画生产局已经形成。

31、 大约在1810年左右,即清朝嘉庆十几年间,高密扑灰年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即半印半画时期。

32、当时在天津杨柳青画店刻版的胡三,因不受老板的赏识,又迫于生计,便千里迢迢从杨柳青来到高密李家庄,投在胡玉显门下,安家落户。

33、胡三从师胡玉显之后,很快将杨柳青木版年画的长处揉进了扑灰年画之中,从而逐步把扑灰年画发展成半印半画年画。

34、以刻版印线稿,进行手绘为主要技术特征的半印半画年画制作技术,在相当程度上摆脱了手工绘制的约束,大大提高了年画的生产效率,增强了作品的生活气息,丰富了年画品种,从而把高密民间年画的生产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35、到清朝道光年间,高密扑灰年画进入了鼎盛时期,此期的高密扑灰年画由于受姊妹艺术的影响,已经发展为两支派系,并且涌现出了批作画能手,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

36、但对于扑灰年画来说,自清王朝末年,即光绪年间开始,就已经无可奈何地进入更年期,出现衰老的征兆了。

37、二十世纪初虽有一度知名度兴盛,但那只是印刷销售上的繁荣,而在题材内容,艺术特点上却是陈陈相因失去了创新和活力。

本文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键词: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