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索中迸发艺术之光 :中国小剧场戏剧的现状与发展|热门看点
来源:中国文化报     时间:2023-04-25 10:10:06

——中国小剧场戏剧的现状与发展(副题)


【资料图】

中国文化报实习记者 王添艺

近日,首届全国小剧场戏剧“紫金杯”优秀剧目展演在江苏南京举办。

从1982年林兆华导演的《绝对信号》登台亮相开始算起,40多年来上下求索、大胆实践,中国小剧场戏剧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艺术之路。

在创新实践中激发市场活力

小剧场并不仅仅是一个空间概念,它既包含了艺术表达多态融合和演剧空间多样开掘的形式突破,也包含了对人性深入剖解和追求个性、张扬自我的创作反思。“小剧场戏剧有着自己的艺术属性。”中国戏剧家协会顾问、中国国家话剧院原常务副院长王晓鹰认为,小剧场戏剧相对于传统的主流戏剧而言是一种追求实验性、创新性的戏剧演出,但相对于奢华的商业戏剧而言,小剧场则简朴而更接近于纯艺术。

然而,小剧场在中国落地生根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当时,话剧等舞台艺术市场正面临电视、电影行业的强烈冲击,小剧场因其在投入成本和运营规模方面的优势,担当起“为话剧演出寻找新的生存空间”的重任。可以说,从发展之初,中国小剧场戏剧就兼具了实验和商业的双重属性,并将这种可贵品质延续至今。

“所有的商业可以说都是专业,有质量才能有商业价值。”中国戏曲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戏剧》杂志原主编赓续华通过大量的观演经验得出,小剧场不应沉溺于创演阶段的自我陶醉。恰恰相反,由于观演关系的重塑,比起大剧场,小剧场更需要有市场的意识、有观众参与,“观众是小剧场戏剧不可或缺且十分重要的关键环节。”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导演、国家一级演员王斑从创作的角度对此观点予以回应:“在小剧场中,观众无论是从心理上还是空间上都与演员距离更近。演员的细微表情、服饰质感、舞台效果都更为清晰呈现,观众反馈也更加直接,对创演质量和演员职业素养的要求更高。”

新奇有趣的形式内容,加上近年来越发得到重视、提升的演出质量,让小剧场如愿以偿地获得市场认可。据《2022年中国演出市场年度报告》显示,小剧场等新型演艺空间话剧演出场次占比达到2022年话剧市场的66.26%,音乐剧演出场次占比为44.43%,戏曲演出场次占比73.06%。江苏等地更是把“小剧场+旅游”打造成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文化消费新场景。据统计,江苏现已建成各类小剧场1156个,总座席数约25万个。

经过业内外共同努力,小剧场戏剧的市场潜力得到进一步激活,在艺术的多层面、多环节中彰显生命力和存在价值。

▲小剧场京剧《浮生六记》剧照  全国小剧场戏剧“紫金杯”优秀剧目展演活动主办方供图

探索戏剧的更多可能

直面戏剧、沉浸戏剧、肢体戏剧、多媒体戏剧、文献戏剧……当下,小剧场戏剧早已不再拘泥于一种模式和形态,在肢体语言、舞蹈语汇、科技赋能等方面的不断突破中,赋予了戏剧更多的可能性。

技术手段丰富了戏剧的表达方式,在跨界思维的灵活运转下,小剧场戏剧把各个门类的舞台艺术编织成一个有机整体。

除了话剧、音乐剧等现代戏剧,传统戏曲同样被早早地纳入小剧场视野,这是中国戏曲对世界戏剧舞台艺术的特殊馈赠。2000年,小剧场京剧《马前泼水》利用电影蒙太奇的手法展现故事情节,拉开了小剧场戏曲创编的帷幕;小剧场昆曲《伤逝》把话剧的戏剧冲突和昆曲的文学性气质融为一体,让作品在张力和内敛的交错间诞生呼吸韵律;小剧场淮剧《影的影》用交错的叙事手法为作品增添了一丝意识流和荒诞剧的味道;小剧场粤剧《奉天承运》邀请聋哑艺术家和听障观众参与,拓展了戏曲的观、演群体;而刚刚在首届全国小剧场戏剧“紫金杯”优秀剧目展演上精彩亮相的小剧场海派皮影戏《花木兰》,则借助全媒体手段让皮影在特写、远近全景的光影切换间展现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与美学。

小剧场戏曲的自由生长不仅为舞台艺术市场带来一批批叫好又叫座的作品,更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旺盛的生命力与创造力。

“戏剧最重要的不是情节,情感的多元和丰富性应该永远是我们创作者去用心体察并且恰如其分展示的对象。”北京演艺集团《新剧本》杂志主编林蔚然认为,小剧场的创作意义在于对时代生活变化的敏锐感和对未来大胆的展望,寻找生命中的独特体验,向人的心灵更深处探索。北京京剧院一级导演白爱莲表示:“我希望我的作品是富有情趣的,情是作品与观众的内在连接,趣是传统文化的审美特质,两相结合呈现诗意的创作自由。”从中我们不难看到,戏剧人对小剧场探索的目的,不仅限于艺术形式和技巧的“破圈”,更重要的是在当代语境中叩问人文哲思、探索中国叙事。

小剧场 大舞台

近年来,小剧场戏剧演出向规模化、常规化、全龄化不断发展。

国家重要节庆的演出和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北京金刺猬大学生戏剧节、北京南锣鼓巷戏剧节、乌镇戏剧节、大凉山戏剧节等常年开展的戏剧活动中,都有大量小剧场戏剧的广泛参与。“紫金杯”等专为小剧场戏剧打造的展演活动也相继涌现。越来越多艺术家、艺术门类、艺术产业的倾情加盟,让小剧场不再是青年人、戏剧人的专利。上海静安戏剧谷、北京繁星戏剧村、南京德必1913等小剧场戏剧聚集地逐渐成为游客竞相打卡的文化地标。小剧场正站在新时代的潮头,一步步建构更大的舞台。

“未来,小剧场戏剧在发展进程中应继续处理好情感视角的个人化和时代脉搏的关系,处理好小剧场小而精与传播效应的广而久的关系,处理好小众先锋探索意识与大众接受的关系,处理好艺术的本体规律规范的守正与创新求变不断创新向前的关系。”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宋宝珍建议。

关键词:

新闻推荐